丹毒

一种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丹毒(erysipelas),又称流火,[5]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4]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5]偶有C型链球菌。[3]
丹毒好发于面部、小腿、足背等处,[4]四肢及生殖器亦常受累,[1]多为单侧性。该病起病急,[4]发病部位出现界限清晰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且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3]丹毒若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体弱者常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5]
丹毒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全身中毒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4]该病总体治疗原则为: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3]丹毒以系统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于2~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亦可用25%~50%硫酸镁或0.5%[]喃西林液湿敷,并外用抗生素软膏。[4]
丹毒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8]青少年及60~80岁是丹毒的两个好发年龄段。[3]预防下肢皮肤外伤,烧伤,冻伤及足[jūn]裂等,积极治疗下肢皮肤损害性疾病,是预防丹毒的有效方法。[3]若治疗不当,该病极易复发。[9]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