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

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的遗址
大名府是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又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故城或旧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部。其最初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以大街、鱼营(即原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门口、南门口、铁川口(即原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为大名府的主要城门。[1]
大名府在历史上曾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曾作为国都使用过三次。第一次作为国都是在后唐时期,由皇帝李存勖于公元923年在大名(即魏州)建都,国号大唐(后唐),都名东京。第二次作为国都是在宋仁宗时期,因抵御契丹国南侵,大名被设为陪都,也被称为北京大名府。第三次作为国都是在金朝时期,北宋灭亡后,金朝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国,1128年刘豫从大名迁都汴梁,大名被称为北都。[2]
大名府在明洪武三十四年水灾后成为废墟,府城后迁修于今大名县城。直到1936年,大名一直作为路、府、道和专区的治所,后来1937年日本侵占大名,才结束其作为县以上行政单位的地位。[2][1]
大名府淤埋于地下1~5米,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较好。地表现存4段城墙,墙体可见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大名府为宋代陪都——北京(大名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6年5月,大名府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地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