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厄斯

美国人类学之父
博厄斯,英文名Franz Boas,生平1858.7.9-1942.12.22,1858年出生于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的家庭。从5岁起就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分别在几所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明登读大学预科时,又深深地爱上了文化史。他先后在海德堡波恩和基尔大学求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受到德国民族学家拉采尔地理环境论的影响,于1883-1884年时,参加了到加拿大巴芬岛的考察。自此人生的轨迹发生的决定性的转变。作为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他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并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的学科训练来自其他学科;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的研究,这个领域先前植基于围绕着奇闻轶事的巨型理论论述。

人物生平

巴芬岛,博厄斯对当地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社会整体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但部族内部高度平等,所有家庭的生活物资标准几乎完全一致。博厄斯还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当地人的工具使用方面——对枪械的熟练使用、对新鲜事物的迅速接受等等。这些观察成为他日后建立人类学理论的最初材料。1886年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夸扣特尔人和其他部落进行研究,归途中决定定居纽约,在那里担任《科学》周刊编辑。1889年在克拉克大学任教,次年赴芝加哥,筹备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人类学展览。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18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体质人类学讲师,1899年任人类学教授。1901-1905年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他是美国人类学协会创始人之一,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1910年任纽约科学院主席,1931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1942年12月31日,博厄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俱乐部为迎接列维·斯特劳斯的拜访举行午宴。博厄斯的女儿,扬博尔斯基夫人,以及本尼迪克特,莱查德及林顿等几位人类学家均出席。席间,博厄斯去世。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博厄斯去世之后的美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博厄斯开垦的土地上各捡一小块耕耘”。
博厄斯作为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平等、自由理念在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形态。正是这种尊重异文化,认真、客观、不盲从的博大学术精神,为他赢得了享誉全世界,万古流芳的盛名。他的学术理念和思想贡献,不仅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了全世界有理性、有素养的知识分子在理解异文化时所通行的基本理念。
博厄斯是富于创见而且著作宏富的学者,对体质人类学、描述与理论语言学、美洲印第安人种学以及民俗和艺术研究,都有巨大贡献。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的地位,成为极有影响的教授。博氏创办了《国际美洲语言学杂志》。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期间,计划并参加了美、俄两国合作的杰塞普北太平洋探险,以解决对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他主编了该探险队的报告。他的早期著作有《孩子的成长》《中部爱斯基摩人》《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与秘密结社》《美国印第安人手册》等,1911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心灵》一书,此书遭纳粹德国毁禁,并取消了他的博士学位,1937年博厄斯对该书增订再版,与纳粹进行了斗争。其他重要著作还有《潜山神话学》《人类学通讯》《文化和种族》《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普通人类学》《种族,语言和文化》等。在他的倡导下,学者们对美洲各部落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广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