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1]
桓谭17岁入朝,汉哀帝时期担任郎官王莽时期担任掌乐大夫,光武帝时期担任议郎、给事中。后因在刘秀面前说谶是迷信把戏而非正道,差点被处死。79岁时病逝在贬官六安的途中[2][3]
桓谭精于治国理政方略,长于音律,兼通文学、天文、历法、政治等[4]。桓谭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5]。桓谭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另有赋、[lěi]、书、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文(见《艺文类聚》及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已佚,传见《后汉书·桓谭传》[6]

个人简介

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城区)人。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哀帝、平帝间,位不过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刘玄即位,诏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坚决反对谶纬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险遭处斩。后被贬,出任六安郡丞,道中病卒。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