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主义

1974年提出的概念
霸权主义(hegemonism)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1]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2]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3]霸权主义包括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4]近代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都企图夺取世界霸权。[5]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为抢占殖民地[6]霸占世界资源和商品市场以及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妄图称霸世界,[8]杜鲁门主义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表现。[9]60年代以后,苏联军事力量膨胀,[10]展开了与美国的争夺。[11]70年代后期,越南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12]妄图在印度亚太地区称霸,[13]是地区霸权主义的体现。霸权主义既是行为目的,[14]又是行为手段。[15]只有反对霸权主义,才能维护世界和平。[16]

提出

1974年毛泽东接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霸权主义的概念。是他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倾向、世界景观和反霸防修思想的体现。具有国内意识形态支撑逻辑框架和外交政策两种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功能。它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冷战时期,主要是指美国前苏联这两个在核武器军备竞赛中握有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的对外政策。成了苏美的代名词。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概念并举,带有强烈道德谴责意味。比直指帝国主义在外交礼仪上显得相对委婉一些。与英文Hegemony或Hegemonism指非均衡的政治支配状态,特定政治布局中某一国因其政治和经济实力之优势而具有主导运作的局面不同。

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它先后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