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冀超

班冀超
班冀超,男,原名班显祖,1915年5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团甸乡。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专家、资深教授。一直致力于通信和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首次将国外《无线电工程原理》、《无线电技术》等著作译为中文教材,组织完成“大型铝真空[qiān]焊炉微机测控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彩色/图形监控系统”等科研课题。培养出一批通信和自动化专业技术骨干,为教学和科研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幼年启蒙于盖平县第一小学。1928年至1931年在沈阳第一中学上初中,“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北平弘达中学。1935年高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电机系,师承赵师梅教授。1931年9月18日,班冀超被迫流亡关内,在沈阳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火焚北大营,东北沦陷。“七·七”事变的爆发,更使他深切感到日本侵略者企图亡我的野心,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时刻,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洪流中。从事军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经过几年的军旅实践,班冀超深感知识不足,1942年秋,他又返回已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电机系,完成学业。班冀超非常珍惜这次复学机会,渴望多学一些基础理论。为此,他额外选修了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在无线电通信理论上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攻读之余,他利用电机系的教学实验器材,设计、安装了一台15瓦无线电发射—接收机,与国内外业余无线电台通话,并常为武大师生与重庆上海昆明等地的亲友传递信息,为当时信息闭塞的乐山架起了一条快速的空中信息通道,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赞誉,也很好地锻练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944年7月,班冀超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此时,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为了彻底把侵略者赶出祖国的领土,班冀超深明大义,以自己的专业为武器,再度直接参与反法西斯的斗争。应中国航空公司(CNAC)之聘,他来到位于孟加拉湾的印度海港城市加尔各答,担任达姆机场导航站无线电发射台的电气技术员。这个机场的任务是把由海洋运输运到加尔各答海港用以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军需物资,越过世界屋脊,空运到国内的抗日战场。他在这里负责无线电设备的运用和维修工作。这些设备技术先进,自动化水平高,6台4千瓦的发射机除了能进行远程无线通信,还承担飞机的导航任务。班冀超对这些技术先进的无线通信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边工作,边学习,分析研究这些设备的主要原理、结构和设计机理,较好地掌握了无线电导航设备的运用。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通过系统艰苦的学习,吸收与借鉴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丰富了无线电理论知识并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赢得了彻底胜利,日本侵略军被赶出了中国。班冀超满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祖国。194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任通信工程师。班冀超富有正义感,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残酷镇压进步人士和地下共产党员的罪恶行为,十分痛恨。他经常主动帮助地下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逃离险境或帮助他们秘藏进步书刊。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大军兵临北平城下,城内一时间谣言四起,特务和别有用心的坏人乘机蛊惑人心。班冀超以武汉大学北平校友会负责人的身份,劝阻武汉大学校友不要盲目跟着国民党南逃,要坚守岗位,保护所在单位财产和设备,迎接解放。为此,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与忌恨,1948年11 月他身陷囹[],受尽了折磨。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他才获得自由,迎来了新中国。班冀超认为教育可以摆脱愚昧,可以强国,所以他抱定以教育救国,以教育报国的决心,于1947年投身于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最先执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后来又被聘到国立北平高级工业学校(该校几经变迁,迁至西安,与原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现改名西安理工大学)并担任电信科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班冀超应聘到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任电信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技术”、“电工基础”等课。同时兼课于北京大学工学院。由于他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讲课长于启发,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此,深受同学们的欢迎。20 世纪50年代初,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材,简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保宗汪希时李承恕张林昌5位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曾受业于班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