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

为更有价值长远利益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
延迟满足作为人格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利益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制能力。[2]
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于弗洛伊德,后沃尔特·米歇尔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有关延迟满足的研究,引发了其他研究者对此领域的深入考察和跨文化的验证。[2]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策划组织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1][3]此后近三十年内,再现生活原型的实验室延迟满足研究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在个性特征、理性探讨、心理机制及测量研究手段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多。[4]
延迟满足的核心是个体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等待,对冲动行为进行控制,以期获得未来较大的满足。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幼儿社会化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5][6]延迟满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更关注被试在等待时间上的个体差异、自我控制策略及其有效性[7],其研究范式包括礼物延迟范式、自我延迟满足范式、付款延迟范式、外加延迟满足范式等[4][8],研究涉及儿童教育、职业、罪犯等领域。[9]

定义

延迟满足是人格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所指出的,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利益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制能力。延迟满足的核心是个体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等待,对冲动行为进行控制,以期获得未来较大的满足。米歇尔在其著作中指出,延迟满足能力在人们的早期生活中是可见的、可衡量的。而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幼儿社会化进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