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

抗酶解淀粉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又称抗酶解淀粉,是在健康人体的小肠和胃中不能消化吸收,但能被大肠菌群利用的淀粉及其降解物的总称。[3][1][2]其颜色为白色、水溶性低、风味清淡,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功能性食品原料。[1][2]
抗性淀粉可以降低大肠和结肠的pH值、影响葡萄糖的代谢,促进胃肠道运动,稀释肠道中的有毒物质,降低ORS渗透压,有利于钙、镁等矿物元素的消化和吸收及预防便秘的发生;[3][1][2]对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益生菌群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进而产生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2][1]此外,研究还表明抗性淀粉还可通过抑制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4]改善脂肪代谢异常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含量,对于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改善餐后血糖状况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Ⅱ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1][2]同时在增加饱腹感方面的作用与膳食纤维相似,可以有效降低食物摄入量,对于控制体重具有重要作用。[2]
抗性淀粉存在于某些天然食品中,如藜麦蕨根、马铃薯、香蕉、大米、奶白花芸豆等都含有抗性淀粉,特别是高直链淀粉的玉米淀粉含抗性淀粉高达60%。[5][6][7][8][9]

历史定义

1983年,英国生理学家Hans Englyst首次发现一种在人体小肠及胃中不能消化的淀粉,并将其定义为抗性淀粉(RS),在此之后,有许多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许多动物实验表明抗性淀粉不在小肠中消化,而在大肠中被微生物发酵。[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