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位于欧洲西北角、世界第五大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文名:Scandinavia[10]瑞典语:Skandinaviska halvön[11]挪威语: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芬兰语:Skandinavian niemimaa[12]),位于欧洲西北角[1],北起巴伦支海,东临波罗的海,西接挪威海北海,南边则是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湾,半岛南北长约1850千米,东西宽400至700千米,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欧洲最大的半岛[3][1][7]。地理意义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只有挪威瑞典两个[3][9]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古生代末期就准平原化,在二叠纪,形成了奥斯陆地堑侏罗纪白垩纪时,半岛北部地区发生海侵,半岛的轮廓是第三纪初期地壳发生断裂并逐渐上升的结果[8],经历第四纪冰川作用后,半岛基本形成[13][8]。半岛中西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脉呈块状高原型。山脉南部为高原山脊;西坡为峡湾型海岸;东坡是高原、平原。冰川地貌普遍,主要有山地冰斗、冰川槽谷、冰川湖泊以及众多峡湾[7][1][14]。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周围有北海波罗的海环绕[15][16],内陆较大河流主要为格罗马河、达尔河等[8],湖泊主要有维纳恩湖伊纳里湖[8][17]。半岛金属矿藏丰富,铁矿居多[7]瑞典欧洲第一大铁矿资源国[18]挪威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19]。半岛气候多变,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3],还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副极地气候[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等[5][6]。半岛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东部仅450—750毫米[7]。半岛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盛产针叶林植被松、白杨、枞等树种[8][20]。动物则多以鹿、熊、北极狐等为主[8][21]
早在公元前一万年人类已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生活[22]。半岛开始进入农业与畜牧业发展时代[23]。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逐渐罗马化[24]。 经历中世纪的动荡后,半岛形成如今的挪威瑞典两个国家[3][25]。半岛上的挪威和瑞典两国依托优厚的自然资源,主要发展森林工业、航运[7]。其中,瑞典纸浆、造纸、家具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26],挪威则是全球最大水产出口国之一,主要出口鳕鱼鲭鱼[fēi]鱼、三文鱼[2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景秀丽,拥有诸如斯德哥尔摩群岛[28]极光[28][29]松恩峡湾等自然景观[30],同时也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包括瑞典皇宫[28]奥斯陆市政厅[31]乌普萨拉大教堂[32]。半岛历史文化悠久,是北欧神话故事[33]、维京文化的发源地[34]

名称由来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来自条顿语“Skadino-via”,意思是“黑暗的地方”[3]。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一词,在古罗马大学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出版于公元77年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第一次出现,写做Scadinavia或Scatinavia。后来,这部著作的手抄本,在第一个音节中加上“n”就变成了“Scandinavia”,沿用至今。老普林尼用“Scandinavia”,指称自己认为的波罗的海中的一个巨大的岛屿。依据老普林尼“斯堪的纳维亚”的拉丁文原词,日耳曼语创造了“Skapin-aujō”或“Skaðin-aujō”,“aujō”是岛屿或水中陆地的意思[35][36]。诺尔登(Norden)一词与斯堪的纳维亚同义,指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法罗群岛等历史渊源关系紧密、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地域[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