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

唐朝官员
韦皋(公元745年-公元805年),字城武,京兆府万年县(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1]韦皋出自京兆韦氏中的东眷韦氏[méi]城公房,为唐朝蓝田尉韦贲之子。[2]
唐代宗大历初年(公元766年),韦皋由建陵挽郎调任华州参军一职,后升任使府监察御史[1][3]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宰相张镒出镇[háo]州,任濠州刺史,向朝廷推荐韦皋担任营田判官兼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前往奉天(西安乾县)避难,韦皋多次拒绝叛军招抚,后被唐德宗授予奉义军节度使一职。[4][5][6]
兴元二年(公元785年),韦皋出镇蜀州,担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掌管蜀中的军政大事。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韦皋出兵收复被吐蕃占领已久的巂州失地(四川省西昌市)。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韦皋大破吐蕃十万主力,俘虏吐蕃大相论莽热,被封为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韦皋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忠武”。[1][3]
韦皋治蜀二十一年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治理策略深得当地民众爱戴。在军事上联合南诏招抚西南诸族,多次出兵打败吐蕃军队收复失地,为唐朝西南地区安定立下汗马功劳。[1]关于韦皋其人后世褒贬不一,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在《答潼川运使何舍人》一文中曾盛赞韦皋,称依韦皋之贤,视青天其如平地。[7]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认为韦皋不过百里之才,虽然看似立有大功实则其所作所为后患无穷。[8]

生平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