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全盛时期包括上饶横峰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100万人,红军在此发展到万余人。闽浙赣根据地东临东海,西接鄱阳湖,北靠长江,南达闽江,闽赣之间的武夷山、皖赣之间的鄣公山、黄山、江西的怀玉山,浙江的仙霞岭,绵延横横亘,山峦叠障,地势险峻,构成了武装割据的天然屏障,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带。

背景

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福建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底,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1930年7月,闽北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quán]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1930年11月,成立赣东北省委,唐在刚任书记;同时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1932年底,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1934年11月,红十军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先遣队在转移中因遭优势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创建的。它地处赣、闽皖、浙四 省边界,其中必区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弋阳横峰德兴贵溪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玉山广丰乐平浮梁(含景德镇)、都昌湖口、波阳、彭泽余干、东乡、婺源、资兴、金溪、福建的崇安、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浦城、福鼎、福安、寿宁、屏南、松溪、政和、浙江的江山、开化、[]县、平阳、常山遂昌云和泰顺永嘉青田瑞安庆元景宁安徽祁门东流秋浦休宁、太平、泾县等共计52个县的部分地区,人口100余万,游击区人口近千万。这里河流交错,信江抚河乐安河新安江崇阳溪等灌溉系统纵横,水网密布。边界土地肥活,资源丰富,以农业主的自然经济比较发达,能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边界的地理环境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作为革命根据地,直接威胁到九江、南昌芜湖南京上海杭州等反动统治的中心城市,因而增加了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1]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