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泵血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由影响心肌功能的器质性心脏病疾病所致,常见于冠状动脉疾病、各种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严重贫血。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调查,成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发达国家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2%,每年发病率为0.5%~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患病率迅速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上升至10%以上。心力衰竭患者4年病死率达50%,严重心力衰竭患者1年病死率高达50%。常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伴随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少尿以及肾功能损害等症状。一般治疗原则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平稳的情绪、适当的诱因规避、规范的药物服用、合理的随访。积极治疗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消除心力衰竭诱因如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可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给与RAAS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改善神经内分泌代谢,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及中成药在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延长寿命。

就诊科室

  • 心血管内科、全科、急诊科

病因

  • 病因中冠心病居首位,其次为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继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
  •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 快速心房颤动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 钠盐摄入过多,静脉液体输入过多、过快等。
  •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 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 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