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1
3
侵蚀作用(英语:Erosion)是指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1]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1]侵蚀作用为地表物质的搬运、迁移创造了条件。[5]
在侵蚀作用过程中,流动的角形的粒子会磨滑(摩擦或冲刷)经过的表面,并磨蚀岩石或土壤。[6]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会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7]侵蚀作用会受到气候(降水[8]、风力[9])、植被[10]、地形[11]、地质构造[12]和人类活动[13]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按照各种不同的外作用力分为水侵、风蚀、海蚀、冰蚀等[3]。不同类型的侵蚀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地貌,例如形成溶洞、钟乳石、风蚀柱、风蚀蘑菇、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柱等地貌形态。[7][14]
侵蚀作用的发生是一个自然过程,但集约化农业、森林树木乱砍滥伐、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侵蚀作用的速度。[2]过度侵蚀会导致营养丰富的上层土壤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出现荒漠化;还会导致水道沉积和水体富营养化[15]可以通过植树造林[16]护滩养滩修复、护岸工程修建等行动来减少侵蚀作用带来的消极影响[17]

形成

侵蚀作用主要由重力推动,并由外营力(流动媒体)辅助,包括水(河流、地下水、海浪等)、冰(冰川),风等。[6]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会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7]在侵蚀作用过程中,流动的角形的粒子会磨滑(摩擦或冲刷)经过的表面,并磨蚀岩石。因此,山崩碎石可能会侵蚀沿途的斜坡或河道,河流的沉积物会侵蚀河床的岩石部分,而冰川中的岩石碎块会侵蚀山谷底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