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褶柔鱼

柔鱼科北鱿属动物
太平洋褶柔鱼是世界上主要的头足类资源之一,产量高且营养丰富,鲜、干品均为佳品。它属于管鱿目鱿科北鱿属,在越南中部地区也有聚集。其学名为Todarodes pacificus,又称日本飞鱿、日本常见鱿鱼或太平洋飞鱿,属于Ommastrephidae家族。太平洋褶柔鱼被《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赴日本海公海和北太平洋公海专项钓捕,需报农业部批准,领取专项(特许)捕捞许可证。

形态特征

胴部圆锥形,后部明显瘦凹,胴长约为胴宽的4、5倍,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胴背中央的褐黑色宽带延伸到内销后端,头部背面左右两侧和无柄腕中央的色泽,也近于褐黑。漏斗陷前部浅穴两侧不具小囊。鳍长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一,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无柄腕长度相差不大,腕式一般为3〉2〉4〉1,第3对腕甚侧扁,中央部边膜突出,略呈三角形,腕吸盘2行,吸盘角质环部分具尖齿,雄性右侧第4腕茎化,内面较平,顶部吸盘特化为2行肉突和肉片,外侧的一行为尖头小肉突,内侧的一行为纯头薄形肉片,特化部分约占全腕的三分之一;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小,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与半圆形相间的齿列,小吸盘角质环部分具尖齿,触腕柄顶部具2行稀疏的吸盘,交错排列。内壳角质,狭条形,中轴细,边肋粗,后端具一个中空的狭纵菱形"尾椎"。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300毫米。成年褶柔鱼的外套腔包裹着鱿鱼的内脏,有两个鳍,但不是主要的推进方式。鱿鱼有一个喷水孔,这是一种肌肉,从一侧吸入水,然后从另一侧喷出:喷射推进。鱿鱼有八只触手和两只带有吸盘的触角。在触手之间是嘴巴或喙。嘴巴里有一种像牙舌一样的附属物称为舌齿。鱿鱼有墨囊,它们用作对可能的捕食者的防御机制。鱿鱼还有三颗心脏。鱿鱼的年龄可以根据增加到头部平衡器官中的日常附加物来确定。这种鱿鱼的重量可达0.5公斤。雌性鱿鱼的外套长度可达50厘米;雄性较小。

生活习性

大洋性种类,但常接近岛屿边缘,很少进入内湾。主要栖居的海域环境为岛屿周围、半岛外海、海峡附近、陆架边缘和陡倾海岸边缘;底质为砂砾、碎贝壳混杂的杨所;涡流和上升流海域;暖流水系和寒流水系,或大洋水系与沿岸水系交替的海域,以及深水散射层(DSL)明显的海域。太平洋褶柔鱼能作较长距离的水平洄游,包括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等。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生活适温很广,约为5-27℃,不同生活阶段中的适温范围有所变化:北上交配时的适温为10-17℃,南下产卵时的适温为15一20℃。在水平洄游中,间有垂直活动,范围从表层至300米左右,白天多在中下层,夜间多在中上层。稚仔则有栖居表层和中上层的习性。它们的水平洄游和垂直活动,与不同水系、不同水团所形成的锋区以及温跃层有密切关系。在日本太平洋岸,稚仔的漂移和分散,与黑潮主轴的移动路径甚为吻合(奥谷,1973b)。因出生季节不同,分为冬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各群在繁殖、生长方面有所不同。稚仔个体生长迅速,孵化后三个月,胴长为120毫米左右;六个月后,胴长达190毫米左右;九个月后,胴长达250毫米左右;一年后,胴长达260毫米左右。太平洋褶柔鱼为凶猛肉食性,主要猎取磷虾、拟健将贼等大型浮游动物沙丁鱼、鲭、鯵等中上层鱼类,种内互相残食的情况也很普遍;本身为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等中上层大型鱼类所捕食。日本鱿鱼可以生活在5至27摄氏度的水中,并且倾向于栖息在海洋的上层。它们的寿命很短,只能存活约一年。飞行鱿鱼生活在100米的表层水域,但可以深达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