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德尼·狄德罗(英文名: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戏剧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作家和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启蒙主义美学最主要的代表。[5][3][6]
狄德罗于1713年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朗格里城,17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于1743年结婚。1747年狄德罗与达朗贝尔一起主持编[zuǎn]巨型的《百科全书》,1749年6月,因所著之书触犯了统治阶级而被投进监狱,1749年11月被释放。出狱后,狄德罗将全部精力投入《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随着《百科全书》前几卷的问世,法国启蒙运动也进入了高潮期。1763年,狄德罗被女皇聘为图书管理员,1773年,狄德罗应俄国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邀请访俄,此后多次到俄国访问,1784年2月19日,狄德罗被确诊肺水肿,1784年7月30日,71岁的狄德罗吃过晚饭后,伏在桌上去世。[3][4][7][8]
狄德罗早期是伏尔泰的追随者,信仰自然神,之后转变成无神论者,信仰唯物主义。[9]在自然观方面,狄德罗提出“异质分子说”,把物质“分子”看作自然界的统一基础,“分子”永恒不灭,并且同时间、空间和运动不可分离。在认识论方面,其认为物质具有感受性,人之所以能产生认识,首先具有感觉的能力。[10][11]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美在关系、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戏剧理论三方面,[6]与此同时其大胆地发表了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宗教迷信、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7]其重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修女》《拉摩的侄儿》《百科全书》等。[3][12]
狄德罗坚持唯物主义,从哲学高度概括了自牛顿以来的归纳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抨击了宗教神学观念,为唯物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资料。狄德罗的无神论思想在西方无神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美学思想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要求,促进了市民剧的产生。[13]思想家恩格斯对其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14]1886年狄德罗的铜像被立于圣日尔曼大街,[15]1984年是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忌辰,法国文化部会同一些学术、文化机构在巴黎及外省各地连续分别举行了多种类型的纪念会及研讨活动。[16]

人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