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

佛教特有建筑
佛塔是佛教特有的建筑物,用来收藏遗骨、供奉舍利、经卷等,俗称“宝塔”,又称“塔婆”“兜婆”“浮屠”等,都为梵语stūpa(窣堵婆)的音译。巴利文则作Topes。[1][2][5]佛塔源自印度,随佛教传播的路径基本有三条。一是从古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并向东传入缅甸泰国等国,是为南传佛教。二是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亚,再向东传入中国,再传入朝鲜半岛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为汉传佛教。三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西藏,再传入中国内地和蒙古国等地,是为藏传佛教[4]
中国佛塔自东汉末年始建,早期为了维持统治的神秘感多修建楼阁式佛塔。魏晋时期,密檐式佛塔代替原有的楼阁式佛塔而出现[6]隋唐时期的佛塔是中国佛塔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单塔趋向于多塔组合,出现了为供养佛陀和多宝如来佛而建造的太原双塔。[7]中国佛塔材料上一般多用木、砖或石等,主要建于山坡或高地。其类型从样式上看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覆钵形塔、钟形塔等。[1][8]
南传佛教佛塔传入南亚,东南亚相关国家时间并不统一,约为公元前3世纪到6世纪之间。[9]这些地区佛塔一般为单层结构,基座是高大的方箱形式,刹座大多采用宝匣(方箱),刹身通常雕刻相轮,刹顶多数是金伞,少数是宝珠。不同的南传佛教国家流行的佛塔形制也各不相同。[4][10]
公元5世纪藏传佛教佛塔传入西藏桑耶寺著名的四座佛塔可以代表藏式佛塔最初形制。公元12-14世纪,受阿底峡大师的影响,西藏普遍流行噶当觉顿式佛塔,对藏传佛教佛塔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较著名的噶当觉顿式佛塔有20多座。自14世纪开始,藏传佛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繁盛时期,建造出红宫历辈达赖灵塔色拉寺的众多佛塔等。[11][12][13]
佛塔被视为佛陀的舍利或圣物的容器,佛教徒相信朝拜佛塔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庇佑,因此佛塔在佛教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14]中国佛塔众多,其中五台山佛光祖师塔、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等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世界范围内著名的佛塔代表有缅甸仰光大金塔、日本药师寺东塔等。世界各国都对重要的佛塔予以保护和研究,如1989年,印度山奇佛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16]2002年至2004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对青海乐都瞿昙寺、玉树州藏娘佛塔等地的壁画进行了现状保存,分析其壁画制作工艺、颜料成分及病害成因,并制定相关保护方案,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