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塔

发源于西藏的佛教历史遗迹
藏传佛塔即喇嘛教所崇奉之塔,也就是中国早期“塔婆式塔”的发展。从元代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塔婆式塔便开始为喇嘛教所尊崇,并被俗称为“喇嘛塔”。这种类型的塔发源于西藏,其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凡与喇嘛教有关的地区,都建造藏传佛塔。[1]

旅游信息

藏传佛塔的发展与流传,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其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其二,西藏——云南——四川——广西——湖北。也就是说,藏传佛塔最先沿中华外围地区发展,然后逐渐进入中原。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约有30座之多,且全部分布在北京城的西部地区,其中主要建在喇嘛教寺院内,也有在寺院之外单独建造的。建造年代最早者首推妙应寺元代佛塔,此外房山一带也有三四座,但体量都不及妙应寺塔。

建筑特色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式样大体相仿。总体上说,每座佛塔都由4个部分组成:一曰台基、基座,二曰塔肚(窣屠婆),三曰塔脖子、十三天,四曰塔刹。其造型与外地塔的差异主要在塔肚部分,即塔肚不是一个,而是上下两个。另外,在塔脖子、十三天部位,还从上到下加4条曲线作为装饰。其具体造型为:台基:正常做法为1—2层,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高度为50厘米左右。基座:一般也分两种式样,一为须弥座,二为莲座。后者又分伏莲与仰莲两种,有的塔并不做莲座,有的则做两层莲座。塔肚:一般均做一个圆型体,偏上部分有圆肩,呈上粗下细状态。具体有矮圆型体,有细而高的圆型体,也有的塔肚上下细、中间粗、上部有收分,还有一种塔的塔肚下粗上细。这些均视具体情况做相应安排,由此于大同之中呈现小异。塔脖子:其上为十三天,此为佛教中相轮的变体。一般来说,相轮的直径尺度都是相同的,但在藏传佛塔上却做成下粗上细的锥体形,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塔刹:即用金属制作的伞盖,正圆形,周围作出吊穗纹样。伞盖之上做成一个仰月,上为圆光,象征红日,所以称作日月刹。伞盖的意义在于表示对佛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