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韭

水韭科水韭属的植物
中华水韭学名Isoetes sinensis Palmer)属于水韭科水韭属的拟蕨类的多年生小型湿生古老孑遗植物,别名华水韭,[9][6][1]因其孢子体形如韭菜,且生活在水中,故得名“水韭”。[10]其在朝鲜、日本等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1][5]
中华水韭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孢子囊椭圆形,具白色膜质盖。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1]中华水韭生活区域集中在中国钱塘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为10~600米的湖泊、小溪、山沟的淤泥地以及沼泽地等浅水潮湿环境中。[6][1][7][8]
由于工业、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中华水韭生境遭到破坏,[3][11]同时,其有性繁殖依赖于水流,在生境片断化的条件下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难以进行,存在遗传均质性的危险,且与伴生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物种濒危。[11][12]2004年,中华水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CR)物种;[3]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中华水韭作为东亚特有的小型叶蕨类植物之一,于古生态学、蕨类的系统演化和东亚植物区系、湿地环境的监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6][13]其还可用作绿肥、饲料;[14]此外,中华水韭叶片狭长翠绿,可供观赏。[15][a]

演化历史

中华水韭的历史能追溯到距今3亿年前的二叠纪,是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16]作为水韭类植物之一,其进化路线具有独特性,并且进化几乎跨越了整个维管植物的进化历程,形态结构的退化演化过程暗示了早期陆地生态环境及古地理的演变。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