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成书于唐宪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倾36年心血撰成,全书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子目1500余条,约190万字,记述了上至远古黄帝时期下迄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其中对唐代制度的叙述尤为详细。《通典》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它的问世使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1]
《通典》是杜佑在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开始编写,[2]杜佑的经历为撰写《通典》提供了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充分的实践经验材料,他17岁步入仕途,任职四方,主政州郡,又先后在刑、工、户、御史台、度支等多部门交替任职,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状况有切身的体会和广泛的了解。特别是杜佑目睹了开元盛世的繁华兴隆和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后,促使他从政治得失的视角去探索历史变迁的真正原因。[1]杜佑编撰《通典》,旨在揭举先代“致治之大方”,“可为来今龟鉴”。[3]
《通典》与南宋郑樵的《通志》、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此后,历代典制体政书[zuǎn]续之不绝,至民国时完成《清续文献通考》,被合称为“十通”,与“会要”“会典”等体裁互为补充,是反映历代制度沿革的重要史料。[4]四库全书总目》评论此书“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1]《通典》在北宋时就有了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5]

内容简介

《通典》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而《通典(全5册)》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