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

唐初开国功臣、十八学士之一
高士廉(576年[a]—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于世,渤海国[tiáo]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mài]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唐代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宰相。[1][2]
高士廉年轻时相貌俊朗,聪慧而有度量,广涉文史。隋炀帝大业年间[b],高士廉出任治礼郎。大业九年(613年),因斛斯政逃到了高丽,被贬交趾。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为司法书佐,宁长真进攻交趾时,高士廉又被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军击退了宁长真的进攻。后跟随丘和依附萧铣,萧铣败于唐军后,又归附于唐朝。高士廉入朝后,秦王李世民任命他为雍州治中。武德九年(626年),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任命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太宗贞观元年(627),被提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因扣留黄门侍郎王珪的密奏,被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治理蜀地。高士廉治蜀期间,移易俗、挖新渠、兴文教,使得蜀地百姓安居乐业。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唐高祖逝世时高士廉因代理司空筹办丧葬礼仪,事毕以后,授予特进、上柱国官衔。贞观十二年(638年),以佐命之功,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升任尚书右仆射,是为宰相,署理太子少师,后又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于唐昭陵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加赠太尉,并将他的灵位放在唐太宗宗庙中。[1][2][3]
高士廉曾参与编撰《氏族志》《文思博要》,《全唐诗补编》《全唐文》也收录了高士廉是少量诗文。五代时期政治家刘昫认为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正通达,治理蜀地,施行仁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协助李世民巩固皇权。学者吕颖辉认为高士廉是为一代明相。[2][4][5]

人物生平

出生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