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皞

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
[hào](公元前4354—公元前4239年在位),在位115年,也作太昊、大昊、大皞或者大[hào],号伏羲氏,为风姓,是东方祖神,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汉代之后与伏羲合而为一,称太皞伏羲氏,中国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共同祖先,古代官方祭祀的五方天帝中的东方天帝青帝,被奉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1][2][3][4][5][6]
太皞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据《左传》等古籍所载,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其部落活动在陈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附近)。关于太皞亦有“以木德王,是为春皇”之说。《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皞(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皞配木德。”[7]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经》中,将太皞与伏羲视为一人,正式把二者合体为太皞伏羲氏,并编排了以太皞伏羲氏为首的帝王世系。太皞伏羲氏综合了太皞的五行和伏羲的地位,作为五行之始的太皞与作为百王之先的伏羲合二为一后,太皞即伏羲、伏羲即太皞、全称太皞伏羲氏的观念渐成后人共识。[1][2][4]
太皞伏羲氏的功绩众多,如画八卦而通神明、结网[]而兴渔猎、养牲牺而充庖厨、造书契而兴文籍、设官职而治九州、观天文而作历法、制乐器而兴礼乐等等,又如繁衍人类、制嫁娶、定人伦等等。[4]

起源

中国民间传说华胥在雷泽(古地名)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便踩了上去,因此而受孕,于成纪(古地名)生太皞。太皞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作出了八卦。又发明文字,定婚嫁礼法,传授百姓畜牧之法,制作十五弦之瑟。后按取法五行,圣王死后以五行相配,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宓,音伏),亦谓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