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特瓶

不具毒性、气密性佳的饮料容器
宝特瓶,亦写作保特瓶,是一种常见的塑料瓶,其名称来源于英语PET”的音译,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zhǐ]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宝特瓶于1977年被用作饮料容器,由纳桑尼尔·惠氏(Nathaniel Wyeth)在杜邦公司开发,1973年杜邦公司取得其专利。它因质轻、安全、节省能源且适于家庭使用等特性,于1978年在美国市场销售后迅速风行全世界,成为饮料、酒类及卫生用品等的主要包装材料。1980年引进PET瓶后,宝特瓶更迅速取代玻璃容器成为饮料及酱油等产品的主要包装材料,尤其是矿泉水类。至今,宝特瓶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塑料瓶之一,其广泛应用也引起了对其环境影响的关注。

用途

PET瓶由于不具毒性,且气密性佳,不会产生絮状物,经再生处理即为具经济效益的二次料,因其用途日趋广泛,二次料供应国内外,亦有外销大陆。宝特瓶可作为不织布纤维、拉链、填充材料等用途。例如,宝特瓶辗成碎片后,经过抽纱、织布程序,可做成“环保布”,具有耐磨、吸湿、透性佳,可以做为鞋子内里、鞋面、登山鞋、旅行箱等。另外,在家庭中或学校中,可使用回收宝特瓶发挥创意,设计各式各样的作品,如存钱筒、花盆、笔筒、烛台、水壶水火箭、相框、童玩、杯架、观察盒、信架、浇花器、环保树、地震仪、水族箱、灯笼、乐器、饼干模型、风铃过滤器等。

制备

宝特瓶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材料所制成的,俗称PET。在资源回收中,宝特瓶常是主要的回收品,因为其回收时价格最好算,但是其材质容易与PVC材质混淆。PET瓶具有透明、坚韧的特性,对二氧化碳具有阻隔性,常被用于碳酸饮料的包装。PET瓶的最简单辨识法是无色、透明,加色之后可成为浅绿、浅蓝色或茶色,圆形宝特瓶底有一圆点,瓶身无接缝。PVC圆形瓶的底部呈一直线,弯折时会有白痕出现,长期经日光照射后会变成铁红色,用火燃烧其边缘时有青色火焰,延烧性差。PET瓶轻便耐用,固然令人称道,但其不自然分解的特性,使得长期使用会造成下水道排水口堵塞和大量垃圾堆积等问题。因此,政府于1988年11月宣布实施废弃物执行强制回收,授权环保署针对特定项目的废弃物执行强制回收,环保署旋于1988年6月宣布为加强回收宝特瓶的效率,实行废宝特瓶回收清除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