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琼斯

英国语言学家
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是欧洲比较语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在伦敦,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语言天赋,除了母语英语威尔士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以及汉语的基本书写。[1]
琼斯曾就读于哈罗公学,于1773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783年4月12日,他与妻子安娜·玛利亚启程前往印度,任孟加拉最高法院法官。琼斯醉心于印度文化,是欧洲学者中最早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之一。抵达印度的第二年,琼斯就在加尔各答创立了亚洲学会,并创办学刊《亚洲研究》。此后十年中,琼斯完成了大量关于印度的著作涉及当地律法、音乐、文学、植物学和地理学,同时翻译了许多重要的印度文学作品。在他的影响下,众多相关的人文社科领域都纷纷开始了对印度次大陆文明和历史的研究。[1]
琼斯发现并阐述了印欧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还组织成立了“亚洲学会”。1786年2月2日在著名的第三次亚洲学会年会演讲中,他提出,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是同源的假设。琼斯的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现代比较语文学的基础,给语言和历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更改变了欧洲对东方的传统观念,让被殖民者以新的、优越的姿态出现在殖民者的视野中。作为东方学的代表人物,琼斯的学术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欧洲中心论,在世界思想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第三次年会演讲》也被认为是欧洲第一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1794年,47岁的琼斯病逝于加尔各答。[1]

生平

威廉·琼斯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家庭妇女,有一个姐姐。琼斯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记忆力,曾经一人背诵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全部台词。儿童和少年时代就学习了多种外语。1764年,琼斯从哈罗公学毕业,进入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读书。这期间他撰写波斯语语法著作,翻译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文学作品等文献。1768-1769年间,他把波斯国王Nader Shah的传记《那迪尔沙列传》从波斯语翻译成法语Histoire de Nader Chah),1772年,年仅26岁的琼斯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773年,他被选为S. Johnson博士创立的文学俱乐部的会员,深受俱乐部的S.Johnson、E.Gibbon)、A. Smith等杰出人物的影响。1773年琼斯获文学硕士学位。第二年,成为伦敦诉讼律师和巡回律师,1781年发表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