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
比较文学(英文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意识形态互相关系的学科。[1]可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个亚类。[2]
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3]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4]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5][6]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可以深入理解文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形,从而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比较文学能够揭示作品中被忽视或未能看出的因素,提供更全面的解读。[7][8]

发展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