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利率

给存款人定期存款额的报酬率
定期利率是指存款人按照定期的形式将存款存放在银行,作为报酬,银行支付给存款人定期存款额的报酬率。它具有存期最短3个月,最长5年,选择余地大,利息收益较稳定的特点。[2]对于定期性质的储蓄存款,定期利率包括整存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活两便等,银行通常使用逐笔计息法来计算利息。[3]
国外经验表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中最关键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4]1970年6月美联储发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市场化,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始分阶段取消1933年实施的“Q条例”。至1986年4月,所有存款利率基本被取消,美国彻底废除“Q条例”,实现利率市场化。[5]从国际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经验来看,推动国内的利率并轨需要综合考虑经济金融环境、货币政策框架、现实需要、并轨时机、以及市场化工具的交易体量和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6]为了快速恢复生产,中国人民银行在1950年6月27日下发了《为规定统一利率范围希查照执行由》,制定了中国统一的利率范围。[7]2023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将存款利率下调纳入市场预期,同时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8][9][10]

历史沿革

国外经验表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中最关键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4]1970年6月美联储发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市场化,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始分阶段取消1933年实施的“Q条例”。至1986年4月,所有存款利率基本被取消,美国彻底废除“Q条例”,实现利率市场化。[5]从国际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经验来看,推动国内的利率并轨需要综合考虑经济金融环境、货币政策框架、现实需要、并轨时机、以及市场化工具的交易体量和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生产凋敝、物价飞涨的局面。为了快速恢复生产,中国人民银行在1950年6月27日下发了《为规定统一利率范围希查照执行由》,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利率范围。[7]1965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对储蓄存款进行了再次降低,强调政治动员作为主要目标。一年定期存款的月息降至3.3‰,并取消了三个月、两年和三年的定期存款利率档次。[11]1979年4月1日,人民银行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进行了调整,结束了建国30年来连续降低银行利率的历史,[11]增加半年、三年、五年定期储蓄存款和利率档次。[12]
由于历史原因,储蓄一直是居民主要的理财方式,不过,由于中国银行活期储蓄利率仅为0.72%,因此,银行相对利率更高的定期存款就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方式。在2007年5月18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后,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了3.06%,税后实际利率也达到了2.448%。[13]2023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施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将存款利率下调纳入市场预期,同时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