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大立

翁大立
翁大立(1517年-1597年),字儒参,号见海,浙江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屡起屡[zhé]隆庆二年(1568年),翁大立受朝廷委任,接替朱衡总督河道。在任期间,翁大立上疏言治河事,提出了多项治水建议,并绘制了图纸。次年(1570年),翁大立主持的各项工程陆续完成,升任工部侍郎。然而,山东诸水再次涨高,河道淤塞,翁大立被劾罢。万历初年,翁大立起复,历任南京兵部尚书,最后致仕归乡。

人物经历

翁大立
隆庆三年七月,黄河大决于沛县,运河中二千月多艘漕船在台庄以下邳州段遇阻不能动弹。隆庆皇帝听从翁大立的奏请,大行振贷。翁大立知道皇帝深居宫中,市民百姓受灾的生活情景他肯定不能全知道,就绘了十二幅图并附上奏折呈给隆庆皇帝。隆庆皇帝留下他所绘的图以便随时浏览,把他的奏折转给了相关的机构。这期间,翁大立首次提出了开泇河的建言:“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过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沟,直趋马家桥,上下八十里间,可别开一河以漕。”。关于开通[jiā]河的理由,翁大立说:“治河当视其大势,虑患务求其永图。顷见徐,邳一带,河身垫淤,壅决变徙之患,不在今秋,则在来岁,幸而决于徐、吕之下犹可言也,若决于肖、[dàng]之上,则闸河中断,两洪俱涸矣。幸而决于南岸犹可为也;若决于北岸,则不走张秋,必射丰、沛矣。……今以资河为漕,故强水之性以从吾,虽神禹亦难底绩!惟开创泇河,置黄河于度外,庶为永图耳。……自西北而东南,计长五百余里,比之黄河近八十里。河渠湖塘十居八九,源头活水,脉络贯通,此天之所以资漕也。……若拚十年治河之费以成泇河,泇河既成,黄河无虑壅决矣,茶城无虑填淤矣,二洪无虑艰险矣,运艘无虑漂损矣,洋山之支河可无开,境山之闸座可无建,徐口之洪夫可尽省,家桥之堤工可中辍。今日不[]之费,他日所有省尚有余抵也。”[注:《行水金鉴》卷120,转引《明神宗实录》。]这一规划清楚地说明了开泇河的必要性,充分地论证了它的效益。朝廷也因此组织了廷议,隆庆皇帝有意同意翁大立所请,但是没过没久,黄河水退去,运河漕船通行,廷议再也没有人提起,翁大立开泇河首议也就搁置了。
与此同时,翁大立一方面等待朝廷廷议结果,另一方面“奔走经营”于治河工地间。到隆庆四年六月,鸿沟、境山等工程,以及淮河疏浚工程等次第告成。隆庆皇帝闻讯大喜,决定给予翁大立奖励。但是,恰恰此时黄河、淮河诸水忽骤溢,再次冲决仲家浅,茶城复淤。接着,自泰山庙至七里沟,淮河又淤十余里,其水从朱家沟溢出,至清河县河南镇与黄河汇合。虽然此时翁大立已经调往京师任工部右侍郎,隆庆皇帝也下令让新任总河都御史潘季驯负责防洪治河,但是,洪水无情,仿佛倾刻间黄河大决邳州睢宁运道淤百馀里。翁大立上奏折请开泇口、萧县二河。并配合潘季驯筑塞诸决,诸河之水慢慢地归入正流,所有漕船也重新获得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