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

著名书法家
[]常( 1900年6月2日 - 1989年10月25日),字[yuàn]仲,别号明两、涤如、[]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祖籍浙江嘉兴,天津人。他是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是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王蘧常的父亲王钧[yún]是清光绪十五年举人,擅长书法,学识渊博。幼年时,王蘧常受到父亲的影响,七岁时就能作诗。早年,他曾跟随沈曾植学习。1920年,王蘧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7年,他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夏、复旦和交通等大学任教。晚年,王蘧常致力于书法研究,尤其是汉简书法,试图将汉简、汉帛、汉陶融为一体,拓展了章草领域。 王蘧常的书法作品在日本享有极高声誉,被誉为“古有王羲之一,今有王蘧常”。他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精通文史哲艺,著作丰富。2018年5月,王蘧常当选为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人选之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和《严几道年谱》等。

人物生平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3岁时,母顾氏即教他识字,并区分四声。4岁时,父以候补知府实授富川知县,赴广西任所,全家相从。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教以执毛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即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书法。。15岁始代父作字,初露头角。后因病辍学,在病床上以指代笔,摩挲唐拓《十七帖》影印本,比画记忆。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cuàn]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更加潜心书法。[2]
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揭示了艺术取向,王蘧常终于成为章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