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可有皮肤黄染的表现。[1]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3]生理性黄疸是由于人类初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足月新生儿在生后早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血清胆红素增高,[1]一般无不适症状,可有轻度嗜睡或食欲缺乏等表现;[6]病理性黄疸主要是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等因素引起,相对于生理性黄疸可见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或胆红素增高性质的改变。[1]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手段包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检测)等,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3]可通过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药物治疗(如供给白蛋白)等方式进行治疗。[1]
1956年英国护士Ward观察到放置在阳光下患黄疸早产儿,被照射区域的皮肤比被尿布遮挡的皮肤要白得多,从而引起了光照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作用的关注[7]。1958年学者Cremer首次将光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8]

分型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