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蛾

全身披着白色鳞毛的昆虫
蚕蛾,世界已知约60种,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区和东洋区中国已知28种。蚕蛾成虫中型,体粗壮,无喙,不取食,触角大多为双栉齿状,外侧分枝羽长于内侧分枝羽,雄蛾分枝羽明显长于雌蛾。有些种类雄蛾触角基半部为双栉齿形,端半部为栉齿形,雌蛾为线形,翅宽大,一般前翅顶角稍外突呈钝圆形,也有些种类外突较长并向下稍弯呈钩状,后翅有退化的翅缰,后缘中部一般稍内陷呈圆弧形,近臀角处有半月形双色斑,有些种类的臀角稍延长似耳形。蚕蛾幼虫身体光滑,第8腹节背面有一短角突,化蛹前幼虫吐丝结茧。家蚕是世界著名的丝蚕,原产中国,现已传布世界各地。由野生驯化为家饲,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现在各地已培育出许多品种,丝色有白有黄,寄主为桑。[1]
蚕蛾含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后者约有20种之多,但无α-氨基异丁酸脯氨酸胱氨酸,又只有雌蛾有鸟氨酸,又含脂肪油。有报道,雄蛾的脂肪油,性质极与蚕蛹油相似。从蛾翅曾分离三种萤光物质,其中主要者为青萤光物质,它是一种喋呤,定名萤光青,据称与鱼类组织中的萤光青是同一物质。蛾又含细胞色素C,它与脊椎动物、酵母等中的细胞色素C相同,初出蚕蛾一公斤,可分离出细胞色素C结晶70毫克。蚕蛾(及蚕蛹)含变态激素α-脱皮松及β-脱皮松,其中主要的是α-脱皮松。[2]
蚕蛾,别名原蚕蛾、晚蚕蛾、雄蚕蛾等;味咸,性温,有小毒;归肝、肾经;功能补肝益肾,壮阳精;主治阳[wěi]遗精,白浊,尿血,创伤,溃疡烫伤等病症;常用剂量为3~5克,湿热所致阳痿以及阴虚有火者忌用。[3]

物种简介

蚕蛾,鳞翅目蚕蛾科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