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清末民初由赵尔巽领导清史馆主编的史书
《清史稿》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是清末民初由赵尔巽领导清史馆主编的史书,全书本纪25卷,志142卷,表53卷,列传316卷,共536卷,800万余字,记载了自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至1911年清朝覆亡共329年的历史。本书史料征引丰富,对旧国史馆资料与清宫的档案文书、图籍都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征用取材,具有相当意义上的清史研究价值。[1][2][3][4]
然而,此书编[zuǎn]人员多为与旧清廷关系密切的文人,又因民国初年的政治动乱仓促而就。因而本欲写成第二十五史,却只能以《清史稿》而终,冀望“所有未臻完善之处,皆待将来”。书中存在偏向清朝统治者、反对辛亥革命的立场错误,也存在史实错误、繁简失当、体例不一等诸多弊病,使其长久以来饱受文人学士的诟病。[1][2][3][4]

书名

民国伊始,北洋政府欲为前朝修史,以续《二十四史》,故袁世凯下令建成清史馆,聘请赵尔巽为馆长,组织人员修纂《清史》。馆内史官仿照明史体例,于1920年写成初稿,然而直到1926年仍未完成终审定稿。赵尔[xùn]自思年老力衰,又惮于政局动荡,遂力排非议,亟力推动全稿付印,将初版于次年刊行。其自知并非定稿,只好仿照王鸿绪明史稿》之取名,改《清史》为《清史稿》,并在发刊词中辩称,所有未臻完善之处,皆待将来。[1][2][3][5][6]

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