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剧

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
杭剧,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又称武林调、武林班,曾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苏南水乡等地,在20世纪60年代的杭州文艺界有一定影响力。[1]
杭剧最大的特色,便是表演中的唱、念均以杭州官话为基础,具有杭州特色。杭剧所唱曲调有“平板”“大陆调”“游魂调”“大经调”“小经调”“杭州摊簧”等。其曲调悠扬质朴,唱腔粗犷高亢,其中大陆调影响深远,后为扬剧、锡剧、甬剧、越剧等姊妹艺术吸纳。[2]
杭剧起源于宣卷。1923年,杭州宣卷艺人裘逢春、方吉鹏、金月红等人收到宣卷表演鼓舞后,于当年8月组成了民乐社,成为杭剧第一个正式的演出团体,自此,杭剧从一种说唱艺术跃升为表演艺术。[2]1932年,因杭剧春秋社这类演出团体的出现,“杭剧”的名字得以确立,此前杭剧一直被称为武林调。新中国成立后,武林调正式定名为杭剧。1958年,杭州杭剧一团与二团合并为杭州杭剧团。[2]1962年杭剧移植了孟超新编昆剧李慧娘》,1963年元旦前夕在胜利剧院首演,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的赞赏。后来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李慧娘》被批斗,1968年,杭州杭剧团撤销。1973年杭剧改革组成立,意在重新振兴杭剧。[2]
2005年5月,杭剧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2009年,杭剧正式挂牌成立“杭州杭剧团”,首部大型现代杭剧《妈妈的泪》上映。杭州黄龙洞也挂牌成立“黄龙杭剧团”,并上演了大型古装剧《苏小小》。[1]杭剧还创排了《新龙凤锁》《永远的雷锋》等新剧目。[2]

剧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