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

中国近现代作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
孟超(1902年—1976年),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字公[tāo],笔名有东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1]中国近现代文艺活动家、诗人、杂文家、剧作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1][2]
孟超于1902年3月1日出生在山东诸城城关一个开明的书香之家。[1]孟超11岁就学写旧体诗,[4]1917年就读于济南省立一中,同年底,因参与学潮而被开除。[2]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孟超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参加了陶钝等组织的诸城“反日会”活动。[4]1924年秋,孟超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投身革命活动。[2]1925年5月,孟超在上海参加沪西工人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1926年,孟超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国民党上海大学区分部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干事,同时加入上海大学学生军,配合工人纠察队同军阀作战。[4][5]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上海大学被查封,孟超被迫辍学后,[6][2]武汉参加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后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工作,同年出版首部诗集《候》。[2][7]1928年,孟超在上海与蒋光慈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等文学刊物,[1]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翌年冬,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倡导革命文学。1930年4月起,孟超相继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行动委员会宣传委员、上海市总工联宣传部长。[1][2]1932年3月,孟超在组织沪西纱厂工人罢工时被英国工部局逮捕,至1933年7月由亲属保释出狱,自此与中共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3年秋至1937年,孟超迫于生计辗转北平山东等地撰稿、教书,先后在山东郯城乡村师范学校、青岛文德女中、临沂中学任教。[4][2]1937年“七七”事变后,孟超投身抗日斗争。[1]1938年,孟超先后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宣传队长、三十一军政治部干事、广西绥靖公署国防艺术社总干事等职。[4][7]
新中国成立后,孟超逐步走上文化出版部门的领导岗位,他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52年孟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调任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2]1959年孟超将《红梅记》改编为《李慧娘》,正是这部历史剧使其在1964年遭遇政治批判。[1][4]1975年6月,专案组硬将孟超定为“叛徒”,清除出党,并强迫孟超在这个结论上签字,孟超严词拒绝。[7]孟超控诉无门,不幸于1976年5月6日辞世。1979年6月,中共人民文学出版社委员会为孟超平反昭雪,同年9月2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孟超举行追悼会。[1][4]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后期,孟超先后发表了26篇小说。[8][9]孟超从事写作的目的是为革命的现实斗争服务,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的特点。他致力于野史、[bài]官小说之类,所写杂文别具一格,尖锐泼辣,针砭时弊,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及日本侵略者,教育和鼓舞了人民团结战斗。[2][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