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

20世纪法国哲学家
莫里斯·梅洛-庞蒂(法语:Maurice Merleau-Ponty,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是法国现象学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美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1][2]
1908年3月14日,梅洛-庞蒂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罗舍福尔一个天主教徒家庭,1926年考入巴黎高师,并于之后担任教职。他曾于1939年到1940年期间服兵役,任陆军少尉。1941年,他与在巴斯德中学任教的萨特等人创立了名为“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抵抗运动组织。1945年,梅洛-庞蒂与萨特波伏娃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杂志,梅洛-庞蒂也在同年开始其大学教师生涯。1950年1月,他和萨特一起揭发苏联设置集中营,6月,因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局势看法不同,他和萨特产生政治立场上的分歧。1952年,梅洛-庞蒂获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席位。1961年5月3日,梅洛-庞蒂猝死在书桌旁,享年53岁。[1][2]
梅洛-庞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尔二元论,对此他创立了“身体-主体”(body-subject)概念作为克服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解法。通过这一概念,他把心灵的根源放在了身体和世界之中,并提出“知觉世界”这一身体以外的空间拓展概念。通过对身体与主体间的可逆关系的考察,他还提出了“可逆性”这一概念用来克服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梅洛-庞蒂与胡塞尔一样认可知觉的首要性地位,并在胡塞尔的“知觉”概念之外引入了“肉身性”这一概念,他还在辩证法的领域中提出了“超辩证法”这一新概念。[3][2]
梅洛-庞蒂在存在主义盛行年代与萨特齐名,他的《知觉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起被视作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之作。梅洛-庞蒂的努力在现象学事业上并没有产生完全积极的效果,但却真正地推动了结构主义的历史进程。多斯评价梅洛-庞蒂:“对于整整一代哲学家来说,梅洛-庞蒂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令他们面对新的问题,虽然他们最终纷纷放弃哲学,成了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精神分析学家。”[4][2]

主要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