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运动

二战名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人民反对德国意大利占领和奴役的反法西斯斗争的统称。其基本任务是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因而具有广泛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性质。

兴起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建立了所谓"欧洲新秩序”,对占领国实行法西斯野蛮统治。因而激起各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民族抵抗运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德国最早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人民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统治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占领斗争,进行宣传鼓动、收集情报、怠工罢工以及各种破坏活动。流亡国外的政府也同国内建立联系。1940年6月18日,法国的C.-A.-M.-J.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呼吁人民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第一个打出民族抵抗的旗帜,宣告“自由法国”运动的诞生。7月10日,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团结在工人阶级周围,为法国的自由独立和复兴而战。国内抵抗运动由少数自发的分散行动,逐步发展为有组织的抵抗运动。里昂巴黎成了早期抵抗运动的中心。1940年11月,巴黎爆发了学生抵抗运动和教师集会示威。斗争中逐渐形成一些大的抵抗组织,在法国北部占领区有“保卫法国”、“解放者”、“抵抗者”、“解放北方”、“军政组织”;南部地区有“解放南方”、“自由射手”、“战斗”等。最初的抵抗组织成员有军官、工商业家、职员、作家、学者、教员等,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知识分子,如记者、律师、教授、科学家和学生等(见彩图)。初期主要斗争形式是散发传单、出版地下书刊和收集情报。法共的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在占领初期也参加了抵抗运动。1940年下半年,法共恢复和重建了党的地下组织,并于十月组织了第一批“特殊组织”,从事宣传鼓动、组织怠工和各种破坏活动。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从1940年秋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出版地下报刊,发动怠工,破坏军工生产。流亡在伦敦的各国政府,对国内抵抗运动也有较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希腊,抵抗运动一开始就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一些山区出现了游击队。
抵抗运动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