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医案

沈氏医案
《沈氏医案》是清代沈璠(鲁珍)所撰的一卷医案著作,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年)。沈[fán]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医家,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沈氏医案》记载了沈璠的200余则治案,体现了他对《内经》及丹溪、东垣等学说的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沈璠主张用药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反对偏执于定方。他的治疗方案中,温、凉、攻、补各随其宜,尤其擅长豁痰清火法。书末附有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及评论、《景岳全书》等内容。《沈氏医案》现存抄本,并被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原书仅存抄本,1936年裘吉生辑入《珍本医书集成》,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简介

沈璠清代医家,字鲁珍,上海(今属上海市)人。与叶天士同时代,以医名。沈璠学本《内经》,认为“受病之本,非专指脾胃”,不可专事温补。他根据经言“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指出脾胃病有虚有实,如因痰血食积,俱宜清胃为治,切中李士材之失。沈璠曾治一人血痢,因过用人参转剧,经诊得脉实,晨用香连丸,晚用保和丸治愈。他还著有《鲁珍医案》《沈氏医案》(1730年)、《脉诀》《驳正医宗必读札记》等,后两书未见行世。

内容简介

1.承前启后,继承创新 清代早期在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地位,清代早期医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温病的治法、温病养阴生津理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用药规律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沈氏作为清代早期有影响的医家之一,其临床治疗苦寒为先,清利开泄,善用豁痰清火之方,占其所治病例十之六七。正如《沈氏医案》所论,“《内经》病机十九条属火者五,属热者四,属寒者一。则知属火热者多,属寒者少。用药治病,宜体《内经》之意,不宜专执己见,谈天说地,以惑后人。”针对当时部分医家偏执温补,沈氏指出,“士材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热药为君子,寒药为小人。但《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二者不可偏废。至于治症,当以元气为君子,邪气为小人。元气宜补,邪气宜去。寒热温凉,随病而施,中病而止,岂可多事温补,痛戒寒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