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沙坦酯

高血压控制药
阿利沙坦[zhǐ]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为非肽类前体药,为高血压控制药

介绍

阿利沙坦酯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国内已上市8种该类药物,包括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酯、依普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钾、奥美沙坦酯),为非肽类前体药,在体内胃肠道吸收的过程中被酯酶完全水解成唯一的药理活性代谢产物EXP3174。EXP3174是已经上市药品氯沙坦的代谢物之一,氯沙坦主要通过原形药物及活性代谢物发挥药理作用,据文献报道约14%的氯沙坦在人体肝脏内代谢为有活性的EXP3174,后者与AT1受体结合更牢固,离解常数5倍于其母体。本品药代动力学特征:口服吸收较好,经酯水解迅速生成活性代谢产物E3174。E3174的达峰时间为1.5-2.5h,半衰期约为10h。在60mg到240mg剂量范围内,Cmax与药物剂量比例关系成立。本品活性代谢产物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7%。食物会降低本品的吸收,Cmax降低了38.4%,AUClast降低了35.5%。未进行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未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行了283例高血压受试者8周的与氯沙坦钾比较的量效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艾力沙坦酯80、160、240mg和氯沙坦50mg组的坐位血压相比基线时平均下降了8.18/5.84、11.14/7.71、12.48/8.82和12.22/7.89mmHg。治疗8周后艾力沙坦酯80、160、240mg和氯沙坦50mg组的坐位血压恢复正常(指SBP/DBP<140mmHg/90mmHg)百分比分别为:39.13%、47.06%、50.00%和44.29%,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艾力沙坦酯240mg组降压疗效与氯沙坦钾50mg的降压疗效最接近。没有发现特别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2项关键性临床试验,一项为与氯沙坦钾比较,一项与安慰剂比较,研究周期均为12周。结果提示本品艾力沙坦酯片240mg的降压疗效不劣于氯沙坦钾50mg,起效早,并且在不同治疗时间的降压一致性更好,波动更小。艾力沙坦酯240mg的谷/峰比值大于0.6,该药一日给药一次可以维持24小时的降压效果。与安慰剂组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舒张压下降值之差为2.6mmHg(艾力沙坦酯组下降9.98mmHg、安慰剂组下降7.40mmHg),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66)。进行了124例受试者进入后56周的长期访视研究,治疗16周至治疗64周,各访视点的坐位舒张压/收缩压相比基线水平表现为稳步下降的趋势,当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收缩压约在治疗32周后、舒张压约在治疗40周后即趋于稳态。治疗16周至治疗64周,综合各访视点的达标率/有效率,总体有效率大于70%、总体达标率大于60%。艾力沙坦酯片(240mg)一年期治疗中、低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阿利沙坦酯

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