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中华民族所使用的中文字体之一
繁体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又叫繁体字,是指已被简化字代替的原来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1][3][4]但繁体中文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1]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汉字存在差异,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书同文”政策,确立小篆的标准地位,使汉字真正开始走向定性。且秦代篆、隶并用,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2][5][6]秦汉时期也出现了楷书,楷书源于隶书,由魏碑发展而来的楷书在唐代发展成熟,而后也随着隋唐时期诞生的科举一直影响着后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规定的考试专用书体“台阁体”“馆阁体”,都是楷书。[2][7]19世纪,西方文化入侵东亚,随之兴起的改革思潮决定对当时的汉字进行简化改革。民国时期汉字改革的知识分子,以钱玄同为代表。[2][8]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发布,[8]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64年5月完成了《简化字总表》,并由中国相关部门审定和出版。[9]而后,系统的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而与简化字相对的繁体中文成为了传统汉字。[5]
在当代,繁体中文的主要通行地区是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而中国大陆、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曾通行繁体中文的地区,都已经或通过简化,或通过废除等措施而不再通行繁体字,只是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2][10]尽管繁体中文已经不再是中国大陆的通行文字,但对于繁体中文的应用学习,会有利于阅读古籍等繁体字作品,同时也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等地区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11][12]

基本定义

繁体中文又叫繁体字,是指已被简化字代替的原来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汉字。[1][3][4]但繁体中文的内涵不是指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是特指为简化字取代了的那些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例如“[jiāo][liáo]、蹿、[cuàn]、馕、[ào]、疆、[]、鬻、冀”等汉字结构复杂,但它们不是繁体中文,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繁体中文理解为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而要理解它是相对于简化字而言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