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仁玉

孔光嗣之子,孔子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字温如,是孔子的第43代孙,生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享年45岁。[1][2]他是孔氏中兴之祖,从他开始,孔子后裔在曲阜开始繁衍壮大。[3][4]孔仁玉通晓六艺,尤其精通春秋,为人严谨果断。[5]他曾担任曲阜县主簿,主持孔子祀事,后迁任龚丘令,封为文宣公[6][7]后来,他又改任曲阜县令,并被封为兵部尚书[8]在他的领导下,孔氏后人得以复兴,因此被称为中兴祖。[9][10]

生平

在曲阜,有关“中兴祖”孔仁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孔仁玉,字温如,是一位对整个孔氏家族存亡绝续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与其紧密相连的便是五代时期“孔末乱孔”史案。史案的“真实性”被孔氏族人深信不疑。那么,流传至今的“孔末乱孔”史案讲的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传奇故事呢?
历史进入到唐末五代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故地的相对较少,不足十户之家。此时,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社会动荡。唐朝皇室自顾不暇,对孔氏家族的优待、重视也远不如以往,没有了主持家族内部管理的体制。这时,孔氏家门发生了一件大逆不道、不可思议的灭主惨案。被杀害的是孔子四十二代嫡长孙孔光嗣,他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在唐天[yòu]二年(905年)被任命为曲阜东邻的泗水县主簿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本姓刘,按照当时孔家的规矩,凡到孔家为奴仆者,一律改姓孔,故刘末也叫孔末)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孔氏宗族涣散无主,便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组织力量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族人进行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县衙谋杀了孔光嗣,夺取了阙里家业,并取代其位,主孔子祭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而且要对孔光嗣的儿子、当时只有九个月大的孔仁玉也斩草除根。孔仁玉正巧被其母(一说乳母)张氏抱回在曲阜张羊村的外祖母家,躲过了当时的杀戮。孔末得知后,为斩草除根率人包围了张家,逼迫交出孔仁玉。此时,张家主妇张姥姥为了救圣人之后,竭尽其能,将自家与孔仁玉一样大的儿子交了出去,混淆蒙蔽了孔末,这才救下了孔仁玉。为此,孔家视外婆张家为世代恩亲。
从此,孔仁玉在艰难中隐姓埋名,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逐渐长大。他九岁时便精《春秋》、通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