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寺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寺庙遗址
贤良寺位于北京东城区现金鱼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带,寺庙建筑已基本不存在。清朝时贤良寺因为临近皇宫,许多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是内城中一座著名寺院,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1]

怡王府时期

贤良寺最早在明朝时是著名的“十王府”,满清入关后,这里就成了清王公贝勒的府邸。雍正年间,这里成了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的王府,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死后,尊其遗愿舍宅为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并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贤良寺内设藏经馆,广集经本,校勘编[zuǎn]大藏经》。乾隆二十年,贤良寺迁建于冰碴胡同路北,之后,贤良寺便成了外省的朝廷重臣进京朝见的住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炙手可热的地方督抚进京都寄住于此。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这贤良寺,之后的无数次进京,李鸿章均居贤良寺。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正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北京与联军议和。当时的北京城里,八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京城的其他区域都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联军所称的“两个小院落”,一个是与联军议和的庆亲王府,还有一个就是李鸿章回京后居住的贤良寺。怡王府地处帅府园一代,面积很大,据绘于乾隆年间的地图,怡王府西临王府井大街,东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鱼胡同,南至帅府园胡同,包括了中央美术学院等一大片地方。

历史见证

乾隆二十年(1755年),贤良寺迁移建至冰渣胡同(有称冰盏胡同),正门开在冰渣胡同北边。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仍规模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liáo]房等。正殿前有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因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都居住于此,左宗棠进京也多次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