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
《江格尔》意为《世界征服者》《世界主宰者》[2],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1]中国三大史诗”之一,[3]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1]主要讲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位猛将与数千名战士共同保卫“宝木巴”家园与莽古斯等人战斗的故事,堪称实至名归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2]
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短篇英雄史诗直接发展的结果,是蒙古族文学综合,演化、发展的高峰《汇格尔》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是蒙古人长期的、集体的智慧成果,它以神话传说为根基,以英雄故事为主干,以诗韵说唱为形式,经过历代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千锤百炼,内容不断丰富,篇章日益扩展,最终发展为长达70章15万行的长篇史诗。[4]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西部地区等地,[5]演唱方式要有唱词、唱腔、表情和动作,还需乐器伴奏,[6]
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江格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26。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申报的《江格尔》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Ⅰ-26。[7][8]当下江格尔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危险。因此,对《江格尔》传承人和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必须抓紧,以使这部宝贵的史诗长唱于世间。[1]2024年2月9日龙年春晚上,节目《永恒的诗篇》将《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编排在一起首次同台演出,体现了古代各族人民对安定祥和、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9]

历史变迁

《江格尔》发源于中国漠西卫拉特蒙古,对于它的产生时代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江格尔》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它是在当时众多的、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的小型史诗的基础上,综合融汇发展成以描写江格尔可汗英雄业绩为主体的大型英雄史诗。到了16、17世纪,这部英雄史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充实,最后才成为现今这样有众多英雄和复杂情节的大型英雄史诗。一种说法认为:《江格尔》是产生于卫拉特蒙古部迁徙到阿尔泰地区之后的作品,所表现的斗争是卫拉特蒙古失去统一政权,在阿尔泰地区建立新的独立政权并为之奋斗的卫拉特四部的历史,即集中于脱欢、也先统治的15世纪。另有学者认为:江格尔在早期卫拉特人中产生了某些片段。后来在四部卫拉特中,尤其在上尔扈特部中得到丰富、充实并不断完善。到了明代(大约13世纪左右),在四部卫拉特人中逐渐趋于定型。后来,通过民间江格尔奇的演唱和各种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国内外蒙古人聚居地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也流传有“单开”形式的《江格尔》,但故事未系统化,只是口头流传的一些简短的故事片断。唯独在西域土尔扈特人聚居区,《江格尔》流传得最丰富、最广泛、最系统,定型也较早。[4]2024年龙年春晚,《江格尔》与另两大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首次同台演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