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奴法典

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汇编
摩奴法典(Manava-Dharma-Sastra,也有的译为《摩奴法论》)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重要法典,结合了伦理、宗教和法律规范。其成书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之间,被视为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之一。[1]全书分为十二卷,共2684节,每卷涵盖不同主题,从“创造”到“最后解脱”,其中核心内容围绕着维护种姓制度展开。[1][2]
摩奴法典这部法典中,通过神话形式确立了各种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此外,法典中还融合了因果轮回说作为奖惩的补充规定,以此完善种姓制度下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3]
摩奴法典以与宗教的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以及将法律、宗教和伦理规范相融合为主要特点,在印度国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1][2]在全书的条文中,法律性质的规范只占了约四分之一,其余部分涉及宗教和道德规范。[4]

简介

据该书自述,系梵天著,并传予其后代,即人类始祖摩奴 Manu ),再由其后代波利故(梵 Bhrgu )传到人间。全书共十二章,含二六八五偈,内容为关于吠陀习俗、惯例与说教之法律条文,其中诉讼法民法等规则拙劣不全,适足以显示该法典之古老程度。摩奴法典古来即为印度人生活法规之基准,缅甸之佛教法典即依此法典作成,[xiān]逻法典亦根据摩奴法典而作,爪哇亦有摩奴法典,巴里岛仍实际应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