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潼关古城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城内主街道为东街、南街和西街。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景区分为市井怀旧主题区、凤凰山卫城主题区、水岸人家主题区、云潼关汉文化主题区以及城防体系等区块,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及相关旅游配套,包含旅游休闲、民宿体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展示、实景演艺、水上娱乐等丰富的旅游项目。[4][5]
潼关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池,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设防的变迁。最初,东汉时期废弃了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将关口迁至河南新安和弘农衡山岭。而在建安年间,献帝再次迁徙至潼关上南门外,即今天的港口镇杨家庄和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即由此而来。关于潼关古城的建筑情况,目前的志书中缺乏相关记载。然而,从遗迹来看,潼关古城东起远望沟西沿,向西穿过城北村,直至禁沟东岸。城池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在南北朝时期,北周[mǐn]帝宇文觉在这里打败了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愍帝胜利后,将潼关更名为“潼谷关”。[6][3]2013年,潼关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016年为了加快潼关古城景区的开发保护进度,6月20日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局长宋学祎连同秦东镇港口社区工作人员,就潼关古城城墙保护工作进行实地考察。[8]2020年12月14日,潼关古城景区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

历史沿革

潼关南扼秦岭、北守黄河,四周沟壑纵横、孤崖绝壁、峰高路窄,是连接陕西、山西与河南三省极为重要的关塞。关于潼关之称的由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河在关内,南流潼(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的记载。而潼关城始建的时间则较之更早,需追溯至东汉末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因防关西兵乱,故废弃函谷关,于现在潼关城以南的麟趾[yuán]上(今秦东镇杨家庄、城北村)修筑关隘。十六年后,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从此,潼关之名载入史册,并逐成出入关中之锁钥。[3]
自东汉以来,潼关几易城址。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新建潼关城于汉朝潼关城以南的“坑兽槛谷”上(今秦东镇禁沟附近),与汉朝潼关城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史称“潼关南城”。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因黄河水位下降,原河床形成河滩,致使无需再登麟趾塬即可越潼关,故而废弃先前的城址和道路,又在黄河河谷以南的台塬上筑潼关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