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
甘薯(学名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俗名甜薯,是薯蓣目薯蓣科薯蓣属的缠绕草质藤本[4][2]。甘薯的原产于尼泊尔印度苏拉威西岛等地,在布基纳法索、中国、马提尼克岛等地有引种栽培或商业种植[3]。在中国栽植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4][3]。甘薯喜光喜温暖,抗旱耐瘠,不耐寒,适宜在丘陵山区和平原旱地种植[5]
甘薯根据用途可分为淀粉型、鲜食型(红黄心、紫肉)和叶菜型[5],优质品种有北京553、台湾红、普薯32号等[6]。甘薯是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块茎呈卵球形,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旋,基部有刺,被柔毛;单叶互生,阔心脏形,被长柔毛;花序穗状花序蒴果三棱形,种子圆形。花期初夏[4]。甘薯还有一变种为有刺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var. spinosa),和甘薯原种的区别在于根具有丛生分枝的粗刺[4]。此外,番薯Ipomoea batatas (L.) Lamarck)的俗名为甘薯,常与甘薯俗名混用,但实际二者为不同属的两个物种[7]
甘薯的用途十分广泛。其块茎有甜味,可食用[8]甘薯淀粉加工形成的甘薯渣还能吸附污染物[9],同时甘薯渣还可用来制备乙醇、纺织浆料、柠檬酸钙[9],此外,甘薯渣辅助以其他饲料还可用来喂养亮斑扁角水虻[9]。甘薯也有一定的医学药用用途,据中国药用典籍记载,甘薯的块茎可作中药材入药,适量内服,有健脾胃、强肾阴等的功效[10][1]

历史

考古研究证明,甘薯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且考古遗迹多集中在太平洋地区。有学者从斐济维提岛拉皮塔文化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甘薯的淀粉粒,该文化的年代可追溯到距今3050至2500年左右[11];同时,在新喀里多尼亚莫安杜的梅奥洞穴的遗址中也发现了甘薯的踪迹,其年代约为2700至1800年前[12];此外,在关岛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甘薯的踪迹,其年代约为公元1031年[13]。在中国,古籍甘薯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始于公元222-304年,主要种植在在广东广西海南的局部地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