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板

由红木、紫檀等材料制作的乐器
檀板,简称板,乐器,因常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满、蒙古、纳西、[shē]、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族称察拉齐。此外还有扎板、大板之称。古代流传于全国各地,现代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福建台湾等省区。[1]

历史

古代的檀板,是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隋代已应用于乐舞、仪礼和佛教音乐中。在敦煌千佛洞唐代初期壁画中,已绘有击檀板的乐伎像。吉林省渤海墓葬群(公元698年—926年)壁画中,也有一女乐伎怀抱檀板的图像。《旧唐书·音乐志》载:“檀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扌卞”。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夷部乐”有铁檀板,壶芦笙。当时,檀板已在宫廷的燕乐和北方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唐代诗人曾为檀板写下诗篇,如朱湾在《咏檀板》中说:“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须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空为歌偏苦,仍愁和即难。既能亲掌握,愿得皆同欢。”杜牧的诗中也有:“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gōng]”之句。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亦有檀板形象可以看出,在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檀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在唐代的乐器中,控制节奏和起止的乐器是羯鼓,伴以歌唱的是檀板。唐代制作檀板,用檀木或桑木,又因唐代乐师黄幡绰擅操此器,故又称为“绰板”,这与潮乐旧称相同。
檀板
宋代,檀板已用于宫廷的教坊大乐、小乐器合奏、马后乐、民间器乐说唱音乐中。宋代陈旸乐书》载:“檀板,长阔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由此可知,唐宋时期的檀板有大、小之分。到了元代,檀板以宫廷乐器载入正史,《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檀板,制以木为板,以绳联之。”元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载:“《满庭芳》……十檀板音韵宣清,……诗曰:鼓拍清音按乐星,……板声有若静鞭鸣。”说明它在由扁鼓、笛和板组成的民间器乐鼓笛曲中是主要乐器,也是曲艺唱赚的伴奏乐器。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檀板。在近代的满族民间歌舞中,檀板还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到宋代说唱及词乐中,绰板已经成为起止和控制节奏的指挥乐器。唐代绰板多为六片,现福建南音地板有五片,而潮乐经过沿革,改为三片,其中两片相合用绳系扎,称发声板,另一片叫做击节板,发声板和击节板上有两个孔穿以红绸,演奏者左手挂着绰板,右手执鼓锤,左主节奏,右主变化,击节点鼓,指挥演奏,可谓有唐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