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仪

医学设备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又名: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磁场内与外加射频场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X线CT的临床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数字成像技术,既能显示人体形态学结构,又能显示原子核水平上的生化信息,还能显示某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以及无辐射等诸多优点,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的检查诊疗中。随着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功能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是医学影像学领域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是因这项技术而产生的仪器。[3]
磁共振系统的典型结构,主要包括磁体子系统、梯度场子系统、射频子系统、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子系统、主计算机和图像显示子系统、射频屏蔽与磁屏蔽、MRI软件等。[3]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radio frequeney,RF)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图像。人体内氢核丰富,而且用它进行磁共振成像的效果最好,因此MRI常规用氢核来成像。[6]
1973年化学家保罗·克里斯琴·劳特伯和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在荷兰的中心实验室搭建完成了最初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对充满液体的物体进行了成像,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像。纽约大学的雷蒙德·达马迪安教授团队研制的医用核磁共振设备于1977年7月3日得到了第一幅人体磁共振图像——胸部轴位质子密度加权图像,标志着MRI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开始。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在磁共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发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2019年研发的开源磁共振波谱成像模拟平台Spin-Scenario填补领域空白。[5]

分类

场强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