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清代思想家、考据学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慎修,又名东原,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是清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和经学家。[1]
戴震早年跟随同郡学者江永学习,并在家中撰写了《筹算》(后改名《策算》)《考工记图注》等多部著作。戴震在约1748至1750年间撰写了《尔雅文字考》十卷,但书稿未能刻印。[2]1754年,戴震因撰写《族支谱序》激怒了豪族,离开家乡到北京避难,期间参与了秦蕙田幕编撰《五礼通考》的工作。在1756年,戴震吏部尚书王安国家中教授其子王念孙[3]戴震在1762年的乡试中成功中举,但多次参加会试却未能成功。1769年,戴震被聘为《汾州府志》的修撰,后于1773年被任命为四库馆[zuǎn]修。[3]在四库馆主持经部校勘期间,戴震校勘和校成了16种典籍,并撰写了200多篇提要。[4]戴震对《水经注》进行了详细的校订,其校订本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学术上的成就显著,戴震在1775年被准许参加殿试,赐予同进士出身,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5]1777年5月27日,戴震在北京逝世,享年五十五岁。[1]
戴震的主要思想主要涵盖哲学、[6]理学、[7]自然人性论三个方面。[8]他的作品包括《筹算》《六书论》《转语》《尔雅文字考》《考工记图注》《勾股割圆记》和《声类表》等。[9]他的著作《孟子字义疏证》对后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10]戴震的思想和理论深受其师江永的影响,[11]并培养出了段玉裁洪榜孔广森等著名清代中后期的徽派朴学家。[12][13]他在朴学、[14]音韵学、[15][]学、[12]地学[16]校勘学、[17]自然科学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和影响。[18]梁启超评价他为:“前清学者第一人。”[19]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