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15日),字经扶,别号天岳,江西吉安人,[1]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2]
刘峙出生于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清军统带黄小山为妾。刘峙先后在家庭私塾、观澜书院、浦市高等小学堂就读,后前往日本留学未果。从中学开始,刘峙先后参加学生军、宪兵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刘峙先后担任两广护国军司令部上尉参谋、滇军第四师第七旅步兵三十八团六连连长、援赣第四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队副兼第一营营长。1921年,刘峙加入国民党,历任粤军第二军中校副官、粤军第七旅第十三团中校团副,并参加了反击桂系进攻广东的战斗。1924年,刘峙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在第一次东征立功后升任第一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刘峙所在第二营担任总预备队,先后参加了武昌南昌的攻城战斗,并于南浔铁路击败了孙传芳军队。在龙潭战役中,刘峙带伤全歼孙军,战后[zhuó]升为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北伐完成后刘峙改任第一师师长。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成功进占武汉,改任武汉卫戍司令。年底,刘峙平定河南的唐生智、安徽石友三发起的反蒋战争。中原大战中,刘峙协同友军迫使阎冯联军退回亳州、归德一带,并于月底重占济南。战后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开封绥靖分署主任。1932年,刘峙在对鄂豫皖的第四次“围剿”中成功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根据地,受到蒋介石嘉奖,以其字改新集为经扶县。1935年,刘峙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抗日战争时期,刘峙指挥不利,导致华北大面积地区失守;刘峙调往重庆任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时,因管理不当致使重庆隧道惨案发生,防空司令之职被撤。解放战争时期,刘峙进攻解放军未果;他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时,在淮海战役中无所作为,最终国民党被歼灭五十五万五千人。战后蒋介石以贻误大局为由,将刘峙撤职弃用。刘峙下台后移居香港,1950年定居印度尼西亚,于1953年奉命返台。刘峙晚年整理了一部《我的回忆》,1971年1月15日在台中病逝,终年79岁。[2]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认为刘峙是“福将”;[2]现代学者章冼文等人认为,刘峙是北伐战争中的骁将,军阀混战中的悍将,反共反人民内战中的干将抗日战争中的逃将,解放战争中的败将。[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