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是继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8500-7000年)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1][2]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于今河南省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这一文化遗存。依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命名为仰韶文化。这也是中国考古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1][3]
仰韶文化分布面积庞大,按照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即庙底沟期的分布范围来看,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达辽西地区、东与山东境内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相接,东南到太湖流域[sōng]泽文化的西北部,南部与大溪文化接壤,西南深入四川西北部,西与马家窑文化接壤。在全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址已经超过了5000处,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区,在甘肃、湖北、河北及内蒙古等邻近中原的边缘地区也有分布。[4][5][6]其中仰韶文化发现地仰韶村遗址位于三门峡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7][8]
从仰韶村的四次考古发掘及其他各地仰韶文化发掘情况来看,仰韶文化晚期出土遗物种类多样、内涵丰富。[2]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素面陶器最多,[9]彩陶发达,最具特色的器形有夹砂罐、小口尖底瓶、细颈壶、盆、钵、碗,以及釜、罐、灶等。制法多为泥条盘筑法,较晚出现慢轮修整。纹饰主要有拍印绳纹、线纹,另有弦纹和各种彩陶图案。彩陶常以黑红二色绘制各种几何形图案和人物、花瓣及动物图案。仰韶彩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石器常见石斧、石铲、刀、凿、矛等。骨器有锥、针、等。仰韶文化聚落形态以半坡类型的向心式布局最为显著,晚期出现长屋和连间房。通常居住区和墓地分开。墓地排列有序,前期流行多人合葬墓,儿童常见瓷棺葬。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业作物不但有粟、黍,而且有稻和豆,同时已开始种植蔬菜。[10]还饲养猪、狗和鸡。[4]
仰韶文化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考古研究方法论传统的确立有重要作用,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原始社会研究的新篇章。[1][3]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发掘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0年度河南“特别关注考古新发现”。[9]2021年恰逢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三门峡市人大代表在两会中提出《关于支持仰韶文化遗址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进一步扩大仰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11]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