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发展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的一个历史时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8000—前1800年。该历史时期以磨制石器、农业和家畜饲养和陶器为三个基本特征。[1]
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上看,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全国范围又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四个阶段。[1]气候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全新世的升温期和中全新世的大暖期(或称高温期)。这一特点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体现,显示出从冰期到间冰期气候转换的共性。但中国不同地区全新世大暖期起讫时间和升温幅度以及水热配置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施雅风等学者认为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开始于距今8500年前,并将之划分为若干个冷暖干湿波动的阶段。[2]
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新石器时代大体可以分为包括长江北岸的部分地区,南及珠江流城的江南区、黄河中下游—辽河流域以及东北内蒙古北部、新疆和青藏高原区三大经济文化区。这些经济文化区凡文化总体面貌基本清楚的遗存,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上述三个经济文化区都能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文化系统:江南区从早到晚就有长江中游的皂市 (城背溪)一大溪一屈家岭一石家河文化系统;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一马家浜一良渚文化系统;黄河流城中游地区由早及晚有老官台、裴李岗、磁山一仰韶一中原龙山文化系统;黄河下游有北辛一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辽河流域则有兴降洼一红山文化系统。[3]

概述

新石器时代是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