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

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
京汉铁路,又称平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由卢沟桥至汉口,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由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当时国库空虚,为了修筑卢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1889年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备修路之用,得到了允诺。于1897年开始修建,1898年南北两端同时开工。1905年11月15日,郑州黄河大桥建成,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总长达1214公里,改称京汉铁路。[1]1928年,因北京更名“北平”,铁路亦随之更名为“平汉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又改名“京汉铁路”。[2]
2019年4月12日京汉铁路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3]
长江南侧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称为粤汉铁路,于1900年7月动工到1936年4月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两条铁路接轨,并改名为京广铁路[1]

铁路历史

京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在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北平,所以又叫平汉铁路。俄、法两国在取得东三省滇越铁路的直接经营权益之后,又串通、拉拢比利时合股公司出面套取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的贷款权。卢汉铁路的卢沟桥至保定段,原已于1897由清政府按合同规定,将以上两段于1897年10月统交比利时公司接办。